当前位置: 试验设备 >> 试验设备市场 >> 项目实施阶段的质量管理是项目质量管理的重
实施阶段质量管理
项目实施是形成项目实体的重要阶段,也是形成最终项目产品质量的重要阶段。所以,项目实施阶段的质量管理是项目质量管理的重点。项目能否保证达到所要求的质量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参与者的技术能力及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水平。可见,加强项目实施阶段的质量管理,是保证和提高项目质量的关键,是项目质量管理的中心环节。
项目实施阶段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能够保证和提高项目质量的完整体系,抓好每一环节的质量控制,保证工程质量全面达到或超过质量标准的要求。
项目实施阶段质量管理的重点是:影响项目质量的因素,工艺和工序。
(1)质量因素的管理。影响项目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五大方面:
人、材料、设备、方法和环境。对这五方面因素的控制,是保证项目质量的关键。
1)人的管理。人,是指直接参与项目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人,作为管理的对象,是要避免产生失误;作为控制的动力,是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导作用。因此,应提高人的素质,健全岗位责任制,改善劳动条件,公平合理地激励劳动热情;应根据项目特点,从确保质量出发,在人的技术水平、人的生理缺陷、
人的心理行为、人的错误行为等方面控制人的使用;更为重要的是提高人的质量意识,形成人人重视质量的项目环境。
2)材料的管理。材料主要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对材料的管理主要通过严格检查验收,正确合理地使用,进行收、发、储、运的技术管理,杜绝使用不合格材料等环节进行。
3)设备管理。设备包括项目使用的机械设备、工具等。对设备的管理,应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合理选择、正确使用、管理和保养。
4)方法管理。这里所指方法,包括项目实施方案、工艺、组织设计、技术措施等。对方法的管理,主要通过合理选择、动态管理等环节加以实现。合理选择就是根据项目特点选择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有利于保证项目质量、加快项目进度、降低项目费用的实施方法。动态管理就是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正确应用方法,并随着条件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5)环境管理。影响项目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有项目技术环境,如地质、水文、气象等;项目管理环境,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制度等;劳动环境,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等。根据项目特点和具体条件,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进行管理。例如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就应建立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保持材料工件堆放有序,道路畅通,工作场所清洁整齐,施工程序井井有条,为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创造良好条件。
(2)工艺质量管理。
工艺是直接加工或改造劳动对象的技术设施和方法。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种因素都将会对工艺过程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将会导致项目质量的变化。所以,工艺过程本身也有个质量问题,即工艺质量。工艺质量稳定良好,可以提高项目质量的稳定性,因此,必须加强对工艺的质量管理。工艺质量管理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预先向操作者进行工艺过程的技术交底,说明工艺质量要求以及操作技术规程。
2)严格按工艺要求作业。
3)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改进工艺,采用新工艺,提高技术水平。
5)使工艺的质量控制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3)工序质量管理。
工序是指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如一台机床)对一个(或若干个)劳动对象连续完成的各项生产活动的总和。项目就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所构成。要保证和提高项目质量,首先应管理好工序质量。
工序质量是项目质量的基础,工序质量的状况将直接影响项目的整体质量。因此,项目实施阶段质量管理的关键是加强对工序的质量管理。所谓工序质量管理,就是根据各工序的特点,按照事先拟订的工序质量标准,运用质景控制的各种方法,对工序进行管理的过程。
工序质量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二是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从质量控制的角度看,这两者是互为关联的,一方面要控制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使每道工序投人品的质量符合要求;另一方面,要控制活动效果的质量,使每道工序所形成的产品都能达到相关的质量标准。
工序质量管理,就是对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管理和对活动效果的质量管理,以实现对整个项目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进行工序质量管理,主要应注重以下几方面工作:
①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操作规程是项目实施的依据之一,是确保项目质量的前提,必须严格执行。
②主动管理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工序活动条件包括的内容较多,主要是指影响项目质量的五大因素,即人、材料、方法、设备和环境等。只要将这些因素有效地加以控制,使其处于被控制状态,确保工序投入品的质量,避免系统因素发生变异,就能保证每道工序质量正常、稳定。
③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工序活动效果是评价工作质量是否符合标准的尺度。因此,应加强质量检验工作,对质量状况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及时掌握质量动态,并针对所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采取对策,自始至终使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满足相关要求。
④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控制点是为了保证工序质量而需要进行控制的重点、或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以便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进行强化管理,使工序处于良好的控制状态。
1)工序质量控制点的选择。工序质量控制点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将需要特别加强监督和控制的重点工序、重点部位或反映工序质量的重点质量指标,明确列为质量控制的重点对象,并采用各种必要的手段、方法和工具对其实施控制。
正确设置控制点,抓住关键,是有效进行工序质量控制的前提。
就一个项目、一道工序来说,究竟应设置多少个控制点,需要在对项日、工序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加以选择。
质量控制点设置的原则,是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即质量特性值对整个项目质量的影响程度加以确定。因此,在设置质量控制点时,首先应对项目进行全面分析、比较,以明确质量控制点;其次应进一步分析所设置的质量控制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或造成质量隐患的原因,针对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预防。可见,设置质量控制点,也是对项目质量进行预控的有力措施。质量控制点的涉及面较为广泛,根据项目特点,视其重要性、复杂性、精确性、质量标准和要求加以确定。无论是操作、材料、设备、流程、技术参数、自然条件、环境等,均可作为质量控制点来设管。重要的是视其对质量特征影响的大小及危害释度而定。就一个项目而言,应选择影响项目质量的关键工序、关键部位;对下道工序的进行将会产生重大影响的工序;质量不稳定,出现质量问题较多的工序等作为控制点。就一道工序而言,应选择反映工序质量的关键要素作为控制点。
例如,对工程项目来说,质量控制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类:
①人的行为。某些工序应控制人的行为,避免因人的失误造成质量问题。如对高空作业、水下作业等,都应从人的生理缺陷、心理活动、技术能力等方面对操作者进行考核、控制。
②物的状态。某些工序则应以物的状态作为控制的重点,如加工精度与机具有关;计量的准确性与计量设备、仪表有关;危险源与失称、腐蚀、振动等因素有关。因此,根据不同工序的特点,有的应以控制机具设备为重点,有的应以防止失稳、倾覆、腐蚀等危险源为重点,有的则应以作业场所为控制重点。
③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是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某些工序应将材料的质量和性能作为控制的重点。如预应力钢筋加工,就要求钢筋匀质、弹性模量-一致,含硫量和含磷量不能过大,以免产生热脆和冷脆。
④关键的操作。某些操作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因此应作为控制的重点。如预应力钢筋张拉,在操作中如不进行严格控制,就不可能可靠地建立预应力值。
⑤施工顺序。某些工序或操作,必须严格控制相互之间的先后顺序,否则就会影响工程质量。如冷拉钢筋,就应先对焊后冷拉,否则,就会失去冷强。
⑥技术间隙。有些工序之间的技术间隙时间性很强,如不严格控制就会影响质量。如分层浇注混凝土,必须待下层混凝土未初凝时将上层混凝土浇完。砖墙砌筑后,应有6~10d的时间让墙体充分沉陷、稳定、于燥后才能抹灰,抹灰层于燥后才能喷白、刷浆。
⑦技术参数。某些技术参数与质量密切相关,必须严格控制。如混凝土的水灰比、外加剂掺量等技术参数直接影响混凝土质量,应作为质量控制点。
③常见的质量通病。常见的质量通病,如渗水、漏水、起壳、起砂、裂缝等,都与工序操作有关,均应事先研究对策,提出预防措施。
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当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已通过鉴定、试验,但操作人员缺乏经验时,应将其工序操作作为重点严加控制。质量不稳定、质量问题较多的工序。通过对质量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质量波动、不合格品率较高的工序,应设置为质量控制点。①特殊土地基和特种结构。对于湿陷性黄土、膨胀土等特殊土地基的处理,以及大跨度结构、高耸结构等技术难度较大的施丁环节和重要部位,应加以特别控制。
②施工工法。施工工法中对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如液压滑模施工中支承杆失稳问题,混凝土被拉裂和坍塌问题,建筑物倾斜和扭转问题;大模板施工中模板的稳定和组装问题等,均为控制的重点。
质量控制点的设置是保证项目质量的有力措施,也是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手段。在工序质量控制过程中,首先应对工序进行全面分析、比较,以明确质量控制点;然后应分析所设置的质量控制点在工序进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或造成质量隐患的因素并加以严格控制。
2)控制变量的确定。项目实施中各环节、各工序有着各种质量指标,可以用来表示其作业效果,但是各种质量指标对作业效果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有的敏感,有的则不敏感。工序质量控制。主要就是对影响作业效果的某些指标加以控制,这些用来控制的质量指标称之为控制变量。控制变量的选取将直接影响控制效果,因此,合理选择控制变量同样是至关重要的。控制变量的选取应考虑下述原则:①控制变量应限于本工序范围内的某些质量指标,而不是本工序以外的指标。
②应以影响本工序质量的关键指标或当前存在严重问题的质量指标作为控制变量。
③所选择的控制变量应便于量化,能用数据表示。
④所选择的控制变量应易于测定。
3)控制程序。工序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是:采用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工序一部分(子样)检验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判断工序的质量是否稳定、正常;若不稳定,产生异常情况,则必须采取对策和措施子以改进,从而实现对工序质量的控制。工序质量控制的基本原理决定了工序质最控制的程序。
工序质量管理,可以简单归纳为计划一执行一检查一处理的管理控制循环系统,如图
具体程序如下:
①确定各控制点的质量目标。根据质量方针(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确定控制点应达到的质量水平。
②制定标准、规程。对所控制的工序,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标准、技术标准、作业规程等技术文件以指导作业。质量标准系指在充分考虑项目质量要求、质量目标和技术水平等基础上,对相应工序的质量提出的定量和定性要求;技术标准主要规定了为使工序质量达到质量目标应采取的技术途径和方法;作业规程则应明确具体的操作程序和要求。这些标准和规程的制定,主要依据工序特点、工序所具备的条件、工序所要达到的目标及质量控制手册等有关技术文件。工序的有关标准和规程既是项目实施的指南,也是进行工序质量控制的依据。
③培训。为使工序能够按规程进行,并满足相应的标准,操作者必须预先了解并理解有关标准和规程,并贯彻到实际操作过程中。为此,必须根据各有关标准及规程,对所有操作者进行专门培训。④作业。作业应在制定标准、规程并进行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应严格执行标准及规程,尽量避免异常因素的影响,使工序质量处于正常稳定状态。
⑤工序质量检查及判断。随着工序的进行,应认真采集反映工序质量的数据(控制变量),并采用相应的手段(主要是控制图法)加以处理,进而判断工序质量状态。
⑥寻找原因、制定对策。根据工序质量状态判断结果制定对策。
若工序质量稳定,则可继续作业;如果工序质量失控,则应采用因果分析图、排列图等方法寻找失控原因,在此基础上制定对策,改善工序。工序质量控制的实际意义就在于此。
⑦标准、规程的修订。根据所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对有关标准和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