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设备

对研发工作场景的理解与讨论

发布时间:2022/6/27 16:31:49   

基于我们要开发职级和任职资格产品、跑通产品开发方法论的目的,博偲云组织发展研究院组织了此次专题讨论,以便于共识研发的工作场景,本次为初步讨论整理,后期将逐步完善。

研发的流程理解

通俗点儿讲:

研发要把用户需求给转化成技术需求,把产品设计出来、在实验室走通技术路线,在实际场景中(如生产线等)呈现应用;

走通产品从0到1的过程后,我们还要把技术方法总结出来,对人员、机器设备、原材料、工具方法、环境的要求明确下来;

另外,还要建一套质量控制的标准,保证用户、结果、过程与投入原料、使用设备的质量;

然后,把技术、工艺、标准、方法等培训、指导转移生产、运营与维护人员。

复杂点讲:

研发工作基本遵循的定义需求、概念设计、系统设计、试制试验和工艺设计的流程。

1.定义需求:从用户、市场、技术的角度,找到这个需求,然后就可以明确实现什么功能、达到性能,要跟市场接触、跟竞争对手接触,还要懂产品、懂技术。

这些人有些跑市场与客户接触调研客户需求和竞争对手产品;有些人研究技术,搜寻各种技术资料、研究技术路线、关键技术应用等;研究竞品功能、性能、外观、安全性、经济性、可用性等各种技术指标,以及结构、系统和部件的技术。

2.概念设计:把用户需求转化为技术需求,设计产品原型,包括产品的框架、结构、功能和基本参数设计等,让用户从听得懂、看得见、符合用户需求的有价值的原型,如工程建筑师效果图、IT产品研发是原型,汽车也有概念设计模型。

3.系统设计:拆分层级结构,明确各层级构成、功能及性能指标参数,设计开发路线、制定开发、验证计划及任务。

每个产品都是由N多种系统、子系统、整机/单机、部件/组件、元器件组成(工业品);抽象来理解就是每个产品可以不断拆分结构、细化构成。系统设计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有:

s系统层级结构是什么样的?每个层次构成内容有哪些?

s每个层级构成部分的结构、功能和性能(技术参数)是什么?

s子系统、系统之间衔接关系是什么(接口)?

s系统构成部分的开发策略(购买、仿制、改良、自研)是什么?

s系统构成部分的技术路线、制备的原材料和设备需求是什么?

s每个层级构成部分的质量标准、测试与验证方法是什么?

s系统建设流程、计划、测试与验证计划是什么?

我们合理推测,产品结构越复杂、专业技术要求越高、系统拆分层级越多、集成技术越复杂,研发人员也就分工越细,有做专业技术研发的(如汽车传感器)、有做单机/整机研发的(如发动机、变速箱等)、有做子系统集成研发的(如汽车电子系统)、还有系统集成研发(如整车研发)。

4.试制试验:试制跑通,并在试制优化技术路线。按照技术路线开展反复的(实验室、小批量、中批量、大批量)试制试验,不断优化技术路线、原材料与设备选择,试制出符合要求的产品,并完成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最终能在“实际场景”(生产线)中制造出稳定质量的产品,达到“可生产”条件。

5.工艺设计:试制试验达标,工艺相对稳定就可以做工艺开发了,总结成功经验,将技术路线逐级细化为操作、作业步骤,明确每一作业步骤的人员、设备、材料、方法和环境要求等细节;同时研究开发用户、产品、过程、投入要素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控制产品全过程质量,确保每一步骤简单可行、质量可控。

总结来看,产品从0到1设计的关键过程是:

1.技术研究:以实现产品功能和性能等目标,运用技术原理和应用研究成果,研究可用于生产实践的技术,以及成功的实践案例、可参考的产品成型技术路线等。

2.产品结构、功能和性能设计;

3.技术路线设计:选用技术方法,设计技术流程,确保产品一步一步实现;

4.原材料/设备选择:按照技术流程步骤,确定每个步骤需要投入的原材料、设备工具等;

5.试制试验:试制跑通,并在试制优化技术路线。按照技术路线开展反复的(实验室、小批量、中批量、大批量)试制试验,不断优化技术路线、原材料与设备选择,试制出符合要求的产品,并完成测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最终能在“实际场景”(生产线)中制造出稳定质量的产品,达到“可生产”条件。

6.工艺开发:试制试验达标,工艺相对稳定就可以做工艺开发了,总结成功经验,将技术路线逐级细化为操作、作业步骤,明确每一作业步骤的人员、设备、材料、方法和环境要求等细节,确保每一步骤简单可行、质量可控。

7.质量标准与检测方法开发:研究开发最终产品与过程产品质量标准和具体检测方法,对产品进行过程及结果质量控制。

8.技术转移与支持:培训并指导生产交付人员,包括生产组织、技术支持、质量管理、生产操作等人员。

研发人的要求

整个从0到1的这个环节中,研发团队:

第一要懂市场、懂技术、懂客户,

第二要懂产品设计、懂技术设计,懂工艺设计,懂实际场景应用的各种关键因素(如生产的人、机、料、法、环等)。

第三不仅能做出来,还能总结做出来的方法、教给用户。

做研发的人大抵都要做技术研究、技术路线设计、用料/设备选择、试验测试、工艺方法研究、质量标准与检测方法研究的事情,复杂且技术难点多。

研发需要一个非常纯粹的环境,需要团队合作、相互碰撞、相互启发,他们都喜欢跟技术打交道,爱钻研、思维严谨、讲数据与事实,直性子,想啥说啥,有一些稍微有水平的人还有情怀,总想做出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来。

拿我们做管理咨询类比,我们拿到项目首先要研究行业、标杆实践和客户;然后做项目建议书,类似于概念设计;接着进场做项目并交付项目方案;做完项目方案后有些还要负责培训、辅导客户执行,不过与产品设计差异点在于我们没有总结技术方法、没法保证方案“在实际场景中”有效应用。

因此,做咨询时间长的朋友与研发人有共同点:比较理性,讲逻辑、讲数据,讲事实,喜欢怼人,甚至追求完美。很多问题我们内部不充分碰撞,也会被客户diss。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偏理性的人。

研发人面临的挑战

面向市场与用户,做研发的、偏理性的有一个典型的薄弱点,人际敏感度不高,对用户、市场和产品的需求把握不够,在理解用户需求、把用户需求转化成技术需求时容易行差踏错。另外,技术人员在推介产品的时候容易陷入技术概念,讲用户听不懂的牛逼的技术参数,而不能用产品或客户的语言来引起用户共鸣。

做为用户,大都是不懂技术的,买手机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6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