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试验设备 >> 试验设备发展 >> 走近中国科学家60余年,他培育出9个小麦
初春的阳光温暖和煦,在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位于陕西省扶风县的豆村农场,大片麦地泛着鲜亮的绿色。正值小麦返青拔节期,赵瑜拿着小麦育种试验记录本,带着几名科研人员走在麦地里,一行一行,查看麦苗生长情况。
“小麦在不同生长期都要记录其发育情况。像这株匍匐的幼苗抗寒性就强,那株直立的幼苗抗寒性就差。”赵瑜一边观察着麦苗生长情况,一边对科研人员说。
草帽下,黝黑的脸庞上满是深深的皱纹,两只眼睛十分明亮,一双被麦芒划过无数次的手轻抚着试验田里的麦苗……如今已87岁的赵瑜,依然日复一日地照料着他培育的小麦新品种。60多年来,他先后培育出9个小麦品种。这些品种遍及黄淮麦区,累计推广多万亩,助农增收50多亿元。
赵瑜(左二)在观察记录小麦生长情况(史良琦摄)人物小传
赵瑜,年生于甘肃永登。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著名小麦育种专家、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怀揣“育种报国”的梦想,60多年潜心小麦育种,探索出了“少投入高命中率”小麦育种方法,先后培育出9个小麦品种。这些品种遍及黄淮麦区,累计推广多万亩,帮助农民实现增收50多亿元。
“我下定决心,要一生扎根在这里”山区农村出生的赵瑜,从小就体验过农民的艰辛,因此,学好知识投身农业的想法在他幼时的心灵扎下了根。
赵瑜说:“儿时的记忆,是我后来从事农业科研的原动力。”年高中毕业时,尽管高考成绩达到了清华、北大的录取分数线,但他却毅然报考了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立志学农。
“我始终忘不了恩师、小麦育种专家蔡旭院士说的‘搞育种离不开土地和农民’这句话。”赵瑜说,年,他本来可以选择留校任教,在北京搞科研,但他真正想去的是田地里,于是主动申请到陕西省武功农业学校(现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工作,专心研究小麦育种。
年,扶风县豆村农场被划为学校教学试验用地,赵瑜赶紧带着学生奔赴农场,准备开始小麦育种。去了才发现,除了大片的黄土地,只有几间简陋的土坯房和草棚。
条件太过艰苦,有很多师生都先后离开了农场,只有赵瑜始终坚持,“这片土地位于关中平原西部腹地,地势平坦,土质良好,正是耕种、试验的好地方。我下定决心,要一生扎根在这里。”
图片来源:榆林网“保住试验田就保住了种子”刚调到陕西省武功农业学校时,赵瑜发现,学校还不具备育种条件。年,他用教研组的一小片农作物标本地和育种实验室里简单的仪器设备,从零起步开始小麦育种工作。当年农作物标本地里只种了一些当地的小麦品种,他循着抗寒、抗病、耐旱、耐瘠、适应性广等育种目标,做了9个杂交组合,采用系谱法选育。
“那时他宿舍床底下、桌子上,纸箱里装的、墙上挂的,不是种子袋就是还没脱粒的麦穗。”讲起那段岁月,学校退休教师、原豆村农场场长郭玉巍记忆犹新:不论是麦苗的拔节期、抽穗期,还是扬花期、结实期,赵瑜每天都精心管护试验地里的每一个品种;即便有时外出,赵瑜一回来就会冲进试验地,察看麦苗长势;遇到雨天,打伞不便,他就戴着草帽披上塑料布,猫在田里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几个稳定品系育成;年,赵瑜选出最优系,定名为“武农”,并在农场大面积推广。
然而就在这时,农场被划给了别的单位。赵瑜选育的育种苗都在农场试验田,如果保不住,10年心血就白费了。
赵瑜心急如焚,四处奔走协商。最终,对方同意60亩育种试验田由赵瑜收割,其他小麦由其他单位收割。
“保住试验田就保住了种子!”多年后提及此事,赵瑜依然兴奋不已。
年,赵瑜(右三)为前来观摩的农技人员介绍小麦育种试验情况。资料照片寒来暑往几十年,身边的同事换了一拨又一拨,只有赵瑜一直在那里。“武农”“武农99”“武农”“武农”相继培育成功。
这些优良小麦品种一进入市场,就广受农民欢迎。陕西省武功县凉马村农民李岁定是赵瑜的“忠实粉丝”,凡是赵瑜培育出的品种,他都要种。“自从种了武农系列小麦品种,我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好,现在我们村大部分种的都是武农系列小麦品种。”李岁定说。
“‘交接棒’传得稳,未来的饭碗才端得稳”年,到了退休年龄,赵瑜仍然一门心思扑在育种工作上。
退休后的25年间,他又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5个小麦品种通过审定:“武农”越冬性好,田间综合抗病性好,穗大粒多,年通过陕西省审定;“武农6号”矮秆抗倒,早熟、多抗、广适,年通过陕西省审定;“武农66”早熟、抗病、优质、高产,年通过陕西省审定;“武农”“武农”属大穗大粒优质高产品种,年6月通过国家审定后,划定推广区域为黄淮南片适应地区……
为了改善赵瑜的工作生活条件,年,当地为其修建了一个院子,并购置了一些现代化设备,打了机井,给试验田安装了水肥一体化喷灌系统。赵瑜给这个院子取名“麦香苑”。
“‘交接棒’传得稳,未来的饭碗才端得稳。”赵瑜经常对身边的师生讲。潜心研究的同时,他还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