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试验设备 >> 试验设备优势 >> 低碳城市的镇江试验率先改造重化产业,构建
从年成为第二批全国低碳试点城市之后,镇江一直尝试走出一条减碳路径,率先充当江苏实现“双碳”目标的“试验田”和“急先锋”的角色。
对镇江来说,最直接、难度最大的挑战在于偏重的产业结构,重工业产值占比最高时达80%,其中化工更是支柱产业。
首先,要对城市发展的空间进行规划,精准明确未来发展中的存量和增量。
年,镇江在全国率先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把全域平方公里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生态平衡”等四大区域,合理配置生态空间和建设空间。其中,明确到年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保持在70%左右。
这对一座城市来说,意味着全部国土在未来只有30%的面积是可以开发的,放眼全国地级市,这也是相当罕见的。
“当时在内部讨论时的争论较大,也就是说要主动去放弃部分经济成长的空间,但镇江优异的自然禀赋必须坚持。”有参与主体功能区编制的镇江发改委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
年,镇江对重化产业进行提质增效改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按照过往的发展逻辑,镇江的重工产业主要集中在长江岸线,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实现“断污染者退路、不断投资人财路”,是一个大难题。
一方面,镇江动用技术手段,推动重化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如在全国率先出台《绿色工厂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推动企业之间兼并重组,以达到有序退出的目的。
更为关键的是,自年获得地方立法权后,镇江围绕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制定出台了《镇江市长江岸线资源保护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利用制度创新倒逼发展方式转变。
“简言之,在法律规定的时间内,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不管你用什么方式,都必须退出。”上述市发改委人士指出。
到“十三五”末,镇江先后关停并转超过家化工企业(化工产业数量已减少80%),累计淘汰水泥、钢铁等产能余万吨;主动腾退18公里长江岸线并恢复生态。“十三五”期间,镇江累计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个,年节能量70万吨标准煤。
其次,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考虑到经济成长的惯性,必须要做一定的“加法”。从政府发展经济层面看,必须要改变能源结构,降低发电端的排放,非碳能源替代火电,形成新型的电力体系。
在这一领域,镇江建成了江苏省单机规模最大的燃气发电机组和世界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电网侧储能电站项目,还投资87亿元建设了镇江燃气热电联产项目,实现对周边小锅炉和小热电分散供热的替代,满足了非生态区域尤其是开发区企业的需求。
到目前为止,镇江市储能装机总量10.1万千瓦,光伏发电总装机90.3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9.2%。
“这倒不是成本问题,而是对安全生产和绿色环保的遵循,因此我们选择了集中供热供电。”在10月20日结束的镇江低碳大会上,一家参展企业的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如果企业自己建供热等设备,难以满足安全生产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