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试验设备 >> 试验设备资源 >> 青岛高新区三十年砥砺前行,蹚出功能区发展
记者刘震通讯员肖玲玲
30年风雨兼程,30年日新月异,一批批创业者接续奋斗,披荆斩棘,唤醒了这片曾经沉寂的土地,点燃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年,青岛高新区迎来建区30周年。在一次次奋进中,这里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一步步完善中,这里的产业体系逐渐完善成熟;在一系列改革中,这里的创新发展活力不断释放。“九水一区,枕河听海”的魅力新城大美画卷已徐徐展开,“一区多园,联合融通”的湾区科创走廊呼之欲出。
握指成拳,释放产业集聚效应
国家高新区是地方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助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城市,必须发挥好国家级高新区的品牌优势。那如何发挥这一优势?青岛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青岛高新区专委办主任朱铁一表示,要通过聚焦产业打造科技创新优势,让各个园区形成“科技群峰”,助推创新型城市“主峰凸起”。他强调,青岛对高新区发展的新思路核心就是两个字——聚焦。
选好主导产业,通过“高度聚焦”形成品牌优势,通过头部企业打造过硬的“拳头产业”。这一点,正是青岛高新区多年来努力的方向。为做好产业文章,青岛高新区将原有的“3+1”主导产业调整为“1+2+1”现代产业体系,其中,第一个“1”是高新区的核心产业,即加快培育以康养为特色的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走进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弧形建筑让人印象深刻,这里是青岛高新区医疗医药产业的集聚区之一。“园区目前入驻80余家企业,在园区的支持与助推下,企业获得多项国家级省市级荣誉,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1项、省自然科学奖1项、省海洋科技创新奖1项;园区培育省瞪羚企业1家、市专精特新企业7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4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2家。”青岛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产业运营负责人徐萌说。
据悉,目前青岛高新区医疗医药产业集聚了全市1/2的“链主”企业、1/3的市场主体,贡献了全市1/4的营业收入,集聚效应突显,将依托康复大学,突出康养特色,坚持招大育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内竞争力的“中国康湾”。此外,青岛高新区还不断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智能制造产业2个支柱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1个支撑产业。
强化“两园”支撑产业发展,青岛高新区正着力打造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园区和精密仪器仪表产业园区两大园区,目前已形成“一方案、两规划”,正在积极争取市级认定挂牌。今年上半年,引进阿斯利康、海尔大健康、算能科技等优质项目个、总投资亿元,其中强及行业领军企业项目10个。
为加速推进产业集聚效应,青岛高新区还推出了“一链一策”加强政策引导作用,围绕“1+2+1”产业链,先后研究出台鼓励先进制造业、医疗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发展的一整套政策“组合拳”,拿出近2.5亿元“真金白银”精准引导产业链升级,加速产业集群化、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
占据高点,深挖科技创新势能
推进主导产业握指成拳的同时,青岛高新区坚持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激活企业创新活力,不断锻造核心技术,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
在青岛浩赛机械有限公司展厅,一块看似普通的金属网衣,实则是研发人员耗时5年,经过上百次的试验及至少50道工序凝炼而成的高清合金网衣,解决了海洋养殖领域长期存在的网衣易附着、强度低、寿命短、维护成本高,网箱抗风浪性能差、有效养殖空间利用率低等痛点,填补了防附着网衣的空白。“因为合金网衣线材抗拉强度大于兆帕,用这种网衣制成的网箱可抗12级台风的冲击。”该公司总经理李红表示,在强台风来临前,可将网箱下潜至水面一定深度以下,从而避开风浪的冲击,真正为鱼类的生长筑起“铜墙铁壁”。
在青岛高新区,像浩赛机械这样锻造技术优势、填补空白的优秀企业不在少数:力鼎智能装备(青岛)集团有限公司研发的的冲焊桥壳总装自动化生产线,填补了行业空白;青岛小优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国内最早将MEMS(微机电系统)微振镜技术用于3D结构光视觉模组和3D建模,3D视觉技术精度达0.01至0.2毫米,居国内同类产品的最高水平。
不断锻造科创强引擎,青岛高新区积极发挥“链主”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打造高新技术产业硬支撑。在海克斯康智慧产业园“双智赋能中心”,“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的先进技术和方案跃然眼前:机器人灵活操纵着“手臂”扫描着车身轮廓,水平臂测量机、徕卡激光跟踪仪共同搭档作业,每秒钟可采集表面21万个点,十几分钟就能检测完一辆汽车车身,一旁的显示器上则实时更新着数据。据介绍,海克斯康的三坐标测量机,应用柔性矩阵式夹具及独立研发的矩阵式测量软件,可实现叶片类小型零部件的批量检测,测量过程还能在软件中直观显示,一键式测量,极大提升了检测效率,而且精度极高,“最高精度能达到0.3微米。”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数字化商务运营中心高级顾问孙智宏表示。
追“高”逐“新”,青岛高新区把抢占科创制高点作为聚焦的主导产业核心之一。年科技研发投入16.8亿元,专利拥有量件,两项指标连续两年均保持50%以上的高质量增长。84家企业上榜科技部火炬中心“创新积分”企业名单、占比16.8%,在试点高新区中排名第2。现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4家、占全市9%,省级“瞪羚企业”27家、占全市12%;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家,高新技术企业家,预计年内将突破家。开辟上市“绿色通道”,目前有软控股份、高测股份、科捷智能、伟隆股份4家上市企业,盘古润滑已过会、即将上市;18家企业入选市级高企上市培育库、占全市23%,居青岛市首位。
融合贯通,打造湾区科创走廊
推动创新积聚发展动能,青岛高新区内外发力。在企业苦练“内功”的同时,青岛高新区的“外力”也贯穿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
通过揭榜挂帅,青软创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帖寻找新型AI识别技术,得到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教授张新曼的揭榜协助,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还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青岛佳友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发榜”也成功对接到了园区内企业青岛度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最终促成新设备成功下线。“在设备性能优良的前提下,设备更加美观了,操作性也更便捷了。”青岛佳友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宋佳琳说。
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青岛高新区通过“揭榜挂帅”向全社会开放征集科技创新成果。依托产学研协同创新服务平台,深入企业征集技术创新难题,通过产学研对接增强校企互动。在为发榜企业解决问题同时,也让揭榜企业、研发机构得到实惠,实现双赢。
推进“人才+产业”双轮驱动引擎,推动技术、人才向产业集聚。青岛高新区不断深化“人才特区”建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人才为支撑,产学研深入融合的创新体系。并将通过设立人才工作站、与第三方专业机构合作等方式,加大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集聚重点地区的联系对接,持续挖掘引进海内外优质人才项目,为园区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增添储备、打好基础。
与此同时,青岛高新区还将赛事平台作为聚集产业、创新资源,培育高科技企业,赋能科创走廊的重要抓手,多项赛事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领域赛的组织工作经验在全国进行交流推广。在年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中,青岛高新区参赛企业达30家,占全市的58.8%;联合市科技局举办第七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探索“揭榜”攻关的快响应机制,为全市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对接平台;蓝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设置驻青高校专场赛事,并对产业载体推荐的项目开辟免初赛“绿色通道”,加强高校硬科技项目的落地转化和产业载体“以赛招商”。
通过握指成拳强化产业聚焦、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推动多项要素融合贯通,青岛高新区释放出一股前所未有的创新合力。在年度全国个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中,青岛高新区综合排名位列第16名,比年度前进4名。在企业创新成果产出效率、节能降耗、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产业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表现突出,创新生态显著提升。而立之年再出发,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锚定“奋战五年、重回前十”目标,青岛高新区将分布在各湾区的科创资源“串珠成链、联合融通”,构建各园区紧密配合、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新格局,推进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不断增强,打造全国知名的湾区科创走廊。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