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试验设备 >> 试验设备介绍 >> 全文关于上海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
(年1月27日上海市第十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上海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关于上海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前所未有的严峻复杂形势,全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决策部署,自觉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深入建设“五个中心”,着力强化“四大功能”,加快实施“三大任务、一大平台”,全市经济运行在抗疫情中体现韧性,社会民生在补短板中持续改善,奋力夺取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见表一)。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效。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上海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及时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成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坚守抗疫主阵地,紧盯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等6个关键点关节点,织密织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疫情防控网,落实疾病“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和“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要求,较快遏制住了疫情蔓延势头,有力维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主动服务全国抗疫大局,加强长三角区域联防联控,率先派出援鄂医疗队,为全国取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重大战略成果作出了积极贡献(见图1)。
复工复产复市有序推进。制定出台抗疫惠企“28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减免社保费、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减免房租、降低用电用气成本等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亿元,精准施策帮扶企业共渡难关(见表二)。金融纾困政策打出“组合拳”,出台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等政策,发放疫情防控专项优惠贷款,切实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援企稳岗政策落实落细,实施线上培训补贴、对重点企业和困难行业企业给予一次性就业补贴支持等举措。建立领导干部常态化走访企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企业诉求和面临的问题。先后发布6版复工复产复市工作指引,建立长三角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协同机制,推动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
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工作,经济逐季回升向好
经济运行韧性增强。经过不懈努力,全市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呈现“一季度下降、二季度企稳、三季度回升、四季度冲刺”的向上向好态势(见图2)。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和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8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7%。财政收入企稳回升,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更大规模减税降费的情况下下降1.7%。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7万个,城镇调查失业率稳定在4.4%以内。物价涨幅持续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7%,涨幅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
二三产业同步恢复。全力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制定产业基础再造上海方案,发布“工赋上海”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固链强链,推出26个特色产业园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全面实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上海方案”,推进集成电路国家级创新平台体系建设,组建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发布生物医药产业承载区特色化发展实施方案,国家药品、医疗器械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落户上海;成功举办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发布第三批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场景。全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8.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到40%。服务业稳步恢复,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8%,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3.1%。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全年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增长17.6%,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2%。实施在线新经济“23条”,出台在线新文旅发展行动方案,数字经济、流量经济、无人经济等在线新经济蓬勃兴起,智能配送、网络零售、网络生鲜等新经济新业态呈现爆发式增长。全面完成打响上海“四大品牌”三年行动计划,首批“上海标准”正式发布,一批名企、名园、名会、名赛、名展的认知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外需求持续回升。制定实施扩大投资“20条”和新基建“35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10.3%,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等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布局;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见表三),全年完成投资亿元,增长16.8%。出台促进消费“12条”,制定实施促进汽车消费政策,创新举办“五五购物节”“六六夜生活节”等重大活动,南京路步行街东拓段正式开放,首创全球新品首发季,全年新开设各类首店、旗舰店超过家,消费市场加快复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全国城市首位。推出稳定外贸“11条”、支持外贸产品出口转内销、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深化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5万亿元,增长2.3%,其中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一般贸易进出口分别增长11.3%、6.3%和4.6%。
全力落实重大战略任务,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五个中心”建设实现重大目标。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金融中心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外滩大会成功举办,一批标志性外资金融机构相继落地,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启动,上海证券市场筹资额、现货黄金交易量、原油期货市场规模等均位居世界前三,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排名升至世界第三。贸易中心全球枢纽功能持续巩固,出台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加快建设面向亚太和全球的分拨中心,自由贸易账户下离岸贸易“白名单”企业达到家,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继续保持全球城市首位。航运中心服务能级不断增强,上海港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上海机场航空货邮吞吐量保持世界第三、旅客吞吐量在世界第四的基础上位次提升,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排名升至世界第三。科技创新中心策源功能加快提升,出台《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国家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加快组建,软x射线试验装置通过国家技术验收,转化医学瑞金大楼、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开放试运行,期智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落户,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提高到4.1%左右(见图3);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万家,比上年增长32.3%。
“三大任务、一大平台”深入实施。制定实施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五个重要”行动方案,临港新片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完成,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一期)挂牌运行,“生命蓝湾”“大飞机园”“东方芯港”等特色园区相继开园,“信息飞鱼”全球数字经济创新岛启动建设,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55.1%、39%和45.8%。深入推进科创板注册制试点,截至年底累计上市企业家,共募集资金.5亿元;深入落实“浦江之光”行动,科创板上海上市企业37家,融资额、总市值均居全国首位。制定发布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交通、能源等一批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医保结算、医院等公共服务实现便利共享,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发布实施;编制完成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一体化示范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率先形成一体化制度创新成果32项和亮点项目60个。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成功举办,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1%,溢出带动效应进一步放大(见表四)。
纵深推进改革开放,活力动力不断激发
浦东开发开放取得重大成就。隆重举行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支持浦东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若干意见,率先试点企业名称登记告知承诺制,“一业一证”上升为国家级改革试点。自贸试验区“三区一堡”建设全面推进,完成“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并向全市推广,试点特殊物品入境监管检疫改革,全面落实自贸试验区版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制度创新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彰显(见表五)。
重点领域改革攻坚突破。制定出台《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3.0版方案和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专项行动计划,在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获得电力、跨境贸易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企业办事便利度。全市日均新设企业户,比上年增长12.8%。持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重大项目审批制度改革“23条”,明确事中事后监管重点任务清单。出台贯彻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上海实施方案,混合所有制、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薪酬制度等系列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资本布局加快优化调整,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在沪设立,长三角投资(上海)有限公司成功组建。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修订《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启动“政会银企”四方合作机制,开展供应链融资试点,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在沪挂牌运行。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在6家高校院所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重点项目“揭榜挂帅”制,扩大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挂牌成立,“一网交易”总门户开通运行。制定出台信用监管实施意见和公共信用信息修复工作若干意见,搭建全市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
高水平开放深入推进。发布《上海市外商投资条例》,出台利用外资“24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2%。总部经济能级持续提升,全年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1家、外资研发中心20家,累计分别达到家和家(见图4)。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桥头堡建设,新一批重大海外项目完成线上签约,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占全市比重达到73.7%。全力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全年落实帮扶资金增加到75.8亿元,实施各类项目个,助力对口支援地区如期实现全面脱贫摘帽。
持续加强民生保障,人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
“老小旧远”民生工作扎实推进。出台促进养老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意见和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实施意见,深化完善社区嵌入式养老和农村互助性养老,全年新增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2家、助餐场所个、养老床位张,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张,实施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建设试点50家。深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目前享受服务老人达41.7万人。出台托育服务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制定普惠性幼儿园认定标准,全年新增普惠性托育点53个、幼儿园37所。实施旧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创新国有企业参与旧区改造模式,成立上海市城市更新中心,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75.3万平方米、受益居民3.6万户。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园”工程建设成效显著(见表六)。
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强。积极应对疫情冲击影响,全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制定出台进一步做好稳就业促发展工作实施意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见图5)。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全市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居全国首位。全年帮扶引领人成功创业,帮助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全面推进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全年完成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3万人次。稳步提高养老金、低保、医保、失业保险金、特殊群体生活困难补助等民生保障待遇标准,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2万元,比上年增长4%。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临时补贴2.5亿元,惠及万人次。出台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全年新增供应各类保障性住房6.1万套,新建和转化租赁房源10万套,新增代理经租房源9.9万套;制定旧住房综合改造管理办法,全年实施旧住房更新改造万平方米。
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持续深化。出台做好疫情防控期间中小学在线教学工作指导意见,顺利开展义务教育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和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启动实施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健康上海行动稳步推进,医院管理制度试点,持续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完成第一批22家区域性医疗中心认定,全市家庭医生“1+1+1”签约超过万人。实施国家第三批药品集中采购,开展上海市首批高价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试点,纳入试点的药品和耗材价格明显下降。实施文旅市场振兴计划,启动国家社会文物管理综合改革试点,全市新增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演艺新空间达到66家,历史建筑开放处。成功举办国际电影节、电视节、旅游节、市民文化节、市民运动会、马拉松赛等重大活动,全年新建改建健身步道条、多功能运动场96片、益智健身苑点个。出台新时代退役军人工作实施意见,双拥优抚工作进一步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持续完善。
深入推进“两张网”建设,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城市精细化管理切实加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全覆盖,统一受理平台接入服务事项项,其中83%的事项可实现全程网办,个人用户数达万人,“一网通办”国际版开通运行。推出“随申码”支持疫情防控,用码人数超过万人,累计使用超过20.8亿次。制定实施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联动共享,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见表七)。在全国率先建成5g和固定宽带“双千兆”城市,实现5g网络中心城区和郊区重点区域室外连续覆盖,荣获我国第一个世界智慧城市大奖。持续推进美丽街区建设,完成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公里。启动实施新一轮早餐工程,推出早餐示范点家。深化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开展安全专项整治,启动实施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排查定级,着力健全粮食和物资储备安全保障体系,切实做好防汛防台工作,城市运行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社会治理创新持续深化。优化超大城市人口服务和管理,制定完善应届高校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等落户政策,发布新版人才引进落户办法,进一步优化申办居住证服务流程。开展第七次人口普查。持续优化智慧公安综合应用系统,累计布设安防“神经元”万个,建成智能安防社区1.3万个、智能安防楼宇栋。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生活共同体,制定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规范化精细化水平若干意见,推动社区微治理建设。扩大“社区云”平台建设试点,“社区云”一期实现所有街镇、居村全覆盖。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开展“严扫净保”专项行动,有效遏制电信网络诈骗,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和排查化解工作,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制定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实施意见,全面落实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长江经济带突出问题整改任务,第七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完成。持续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启动新一轮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完成台中小燃油燃气锅炉低氮改造,淘汰国三柴油车6.7万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优良率提高到87.2%,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到32微克/立方米(见图6)。大力推动水环境治理,完成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溯源,全面落实一类污染物规范化处置整改,开工建设吴淞江工程新川沙河段,完成1个住宅小区雨污混接改造,全市主要河流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达到95%,劣ⅴ类水体基本消除。完成一批地块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试点。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实效显著提升,全市湿垃圾、干垃圾日均清运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7%和下降20%,可回收物日均回收量、有害垃圾分出量分别增长20%和3.3倍,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制定出台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全面完成第二轮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在沪设立运营,超额完成“十三五”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任务。着力丰富绿色生态空间,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基本贯通开放,积极筹办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全年新建林地9万亩、绿地1.1公顷、城市绿道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8.5平方米。
过去一年,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疫情防控在同舟共济的强大合力中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发展在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中稳住了基本盘,创新驱动在化危为机的积极作为中把握了主动权,成绩来之不易。同时,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着力加以解决。
一是经济稳增长压力较大。疫情影响持续显现,以服务型经济为主体、外向型经济占比高、流量型经济依赖大的超大城市经济遭受更大冲击影响,居民消费等有效需求仍显不足,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仍需巩固,财政收支平衡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是实体经济面临困难较多。文旅会展、交通运输、住宿餐饮等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尚未完全恢复,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面临订单不足、利润下滑、流动资金紧张等困难。存量土地二次开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还面临人才、土地、融资等不少难点堵点,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识和能力需进一步强化。
三是新兴动能需加快培育壮大。制造业投资较快增长但短期内产出效应尚未显现,新产业新业态持续涌现但支撑作用仍显不足,新旧动能接续转换还需集聚更多新生代龙头企业和新支柱产业集群。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需全力攻关,创新成果转化效率需着力提升,包容开放的创新监管环境需加快完善。
四是社会民生保障仍存在短板。就业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难度加大,维护城市安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有待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效率仍需提高,城乡养老、幼儿托育、小区治理尚有短板,污染防治、绿色空间建设和垃圾综合治理等还需久久为功。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今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总体看,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世界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全球经济活动尚难以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经济复苏不稳定不平衡,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不容忽视。在新发展格局中,上海面临一系列重大机遇和战略优势,但经济发展的外部挑战性上升,新动能培育的现实紧迫性加大。为此,全市上下要以时不我待、比学赶超的精神状态,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力以赴抗疫情、稳经济、抓发展,奋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做好今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十一届市委十次全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目标导向,以推进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和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为战略牵引,以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为根本动力,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周年。
根据上述要求,与“十四五”规划目标保持衔接,建议今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见表八):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以上,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提高5.5%以上。城市能级加快提升,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0家左右,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1%左右,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件左右。人民生活品质提高,新增就业岗位50万个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5%左右,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70万平方米,租赁住房形成供应量5.3万套(间)左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保持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下降,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4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根据今年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在新发展格局中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建议做好以下九个方面重点工作:
着力稳增长,全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1.全力促进重点产业提速增效。加快做强做优“五型经济”,发展创新型经济重在用好人才,发展服务型经济重在铸造品牌,发展总部型经济重在集聚头部企业,发展开放型经济重在顺畅通道,发展流量型经济重在搭建平台,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制定新一轮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在强功能、锻长板、显优势上不断取得更大成效。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加强重点产业链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提升产业链配套能力。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生命健康和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推动c取得适航证并交付首架,加快高温超导电缆示范工程挂网运行,推动上汽荣威r标新车型上市、特斯拉modely投产、大众meb提升产能,出台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施计划(-5)和支持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修订出台新一轮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新建充电桩7万个。更大力度扩大工业投资,加快推进大飞机、和辉光电、中微半导体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推动特斯拉二期、格科半导体、国盛生物医药产业园等项目开工,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协调推动项目早日竣工投产增产,尽快将工业投资转化为实际产出。促进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专业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加快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拓展。聚焦高品质生活,推动文化旅游、商贸会展、健康医疗、家政服务、邮轮经济等服务业提质扩容,加快提升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水平。
2.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关键作用,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进一步提高投资强度和密度。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全年计划安排重大工程正式项目项,其中新开工18项,建成20项,另安排预备项目47项,全年投资额亿元。启动建设嘉闵线、两港快线、13号线西延伸、17号线西延伸、18号线二期、21号线一期、23号线一期等轨道交通线,加快建设s3公路、沪苏湖铁路上海段及松江枢纽等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北横通道西段、轨道交通14号线、18号线部分区段等项目,加强轨道交通场站上盖及周边综合开发,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深化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政府投资管理办法,规范评估评审中介服务。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发挥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作用,积极开展基础设施reits试点。
3.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做强首发经济、夜间经济、免退税经济和品牌经济。放大节庆消费效应,推进长三角联动举办“五五购物节”等促消费活动。抓住高端消费回流契机,推动市内免税店新政落地,新增离境退税定点商店50个左右,培育壮大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引领性的本土品牌20家左右,引进国际中高端品牌30家左右。大力促进文旅消费,提升假日、节赛、会展、休闲度假等主题旅游消费,激发文物艺术品消费需求,推动乐高主题乐园开工建设。建设多层级商业地标,围绕南京路、徐家汇等重点商街商圈,推进一批重点商业项目建设,打造高品质夜间经济活力街区,培育一批特色街区和特色小店。
4.推进外贸创新发展。实施外贸转型行动计划,深化落实贸易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落实稳外贸、出口转内销等政策措施,用好融资、信用保险等工具,加大对外贸企业通关、外汇结算、退税等便利化支持,助力企业积极拓展多元化市场。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转型升级,出台促进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做大离岸贸易和转口贸易规模,深化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融资租赁、国际分拨、保税维修等业务发展。创新发展服务贸易,落实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积极发展数字贸易和技术贸易。
5.精准帮扶和服务企业。着力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精准性和可持续性,研究制定针对旅游会展、文化体育、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困难行业的专项扶持政策,延续一批受益面广、感受度强的扶企惠企政策,切实稳定市场预期。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健全领导干部常态化走访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建立中小微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计划,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依托企业服务云打造“惠企政策一窗通”,拓展企业上云支持范围。积极开展主题招商、渠道招商、产业链招商,发挥好市区两级投资促进中心作用,抓好大项目落地与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
着力落实重大战略任务,持续放大引领带动效应
1.加快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推动总体方案明确的78项改革任务全面落地,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探索实施更大程度的制度创新和压力测试。完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功能,全面完成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二期)封关验收和一体化平台(二期)建设,探索海关监管方式创新,加强围网内外政策联动。加快集聚壮大前沿产业,积极推进“信息飞鱼”全球数字经济创新岛、国际创新协同区等建设,加快打造“东方芯港”“生命蓝湾”等特色园区,推进滴水湖金融湾建设。持续营造更加宽松的人才政策环境,加大力度吸引海内外高端人才。
2.积极推动科创板改革。持续推动科创板关键制度创新,深化交易制度创新,加快推进产品创新,研究建立长期投资者制度,优化发行审核机制。建立与注册制相适应的监管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退市制度。深化落实“浦江之光”行动,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实施科技小巨人工程,做强科创企业上市培育库,支持更多“硬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3.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新突破。加快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点工作行动方案,制定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实施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促进各类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高度融合,着力打造联通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新平台。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加快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高水平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提升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辐射能力。积极发挥g60科创走廊、城市经济协调会、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等跨区域合作平台作用,实施长三角区域备品备件供应商计划,全面提高国产化配套水平,促进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发展。积极推动一批重点协同事项,推进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治理,加强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实施长三角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工程,共建数字长三角、信用长三角,推进长三角(东台)康养小镇项目,推进实施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试点长期护理保险等政策待遇异地结算。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率先探索区域一体化体制创新,编制形成先行启动区国土空间规划和江南水乡客厅城市设计方案,推进华为青浦研发基地等一批标志性项目建设。制定沪浙洋山区域合作开发方案,加快推动沪苏通铁路二期、沪乍杭铁路、小洋山北侧集装箱江海联运码头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4.精心办好第四届进口博览会。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城市服务保障,进一步提升便利度、创造新体验,确保进口博览会越办越好。深化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大平台建设,做优“6天+天”交易服务平台,增加专业采购商规模,推动虹桥、外高桥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进一步增强进口集散功能。办好上海城市推介大会,创新开展投资促进服务和宣传推介活动,推动更多展品变商品、展商变投资商。
着力强化“四大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1.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稳步推动金融业扩大开放,积极推动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和国际油气交易中心建设,探索开展人民币离岸业务,完善跨境支付相关金融基础设施,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推进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推动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子公司等尽快落户,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实施“总部增能”行动,吸引集聚一批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贸易型总部、民营企业总部和新生代龙头企业总部,推动一批总部机构升级为亚太或全球总部,支持外资研发中心升级为区域性或全球研发中心,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50家、外资研发中心20家。全方位提升海空枢纽港综合服务能力,推进浦东综合交通枢纽、浦东国际机场四期等标志性工程,举办首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推动航运运价指数期货上市,积极发展航运金融、海事法律等高端航运服务业。
2.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全力推进国家实验室组建,积极参与发起一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快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进硬x射线、光源二期、海底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等设施建设。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启动脑机接口等一批市级重大专项,积极承接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实施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争取先行先试,完善上海脑中心、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期智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积极打造“四个一”,继续办好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启动实施面向的上海知识产权强市战略纲要,建设上海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构建“海聚英才”人才计划体系,推进高峰人才引领、基础创新人才培育、卓越制造人才提升、高技能人才振兴等工程。完善人才评价使用激励机制,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优化人才服务体系。
3.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发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引领作用,全力实施三大“上海方案”。制定新一轮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综合性政策,建设临港集成电路综合性产业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园和智能传感器产业园,争取12纳米先进工艺规模量产。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人工智能算法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推进商汤、依图、中科院计算所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张江科学城等综合性示范应用场景,办好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出台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加快建设国家药品、医疗器械审评检查长三角分中心,实施“张江研发+上海制造”行动,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基金群,深入建设一批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区。积极推进大飞机创新谷和产业园建设,加快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建造。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航空航天、高端医疗影像设备、核电、卫星互联网等优势领域攻关核心零部件和元器件,锻造一批“杀手锏”技术。
4.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着力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抓住我国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等契机,全面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积极争取在服务贸易负面清单、跨境数据流动、数字贸易、金融跨境服务等领域开展试点,推进电信、互联网、云业务、医疗、文化等领域扩大开放。实施外资提质行动计划,全面落实《上海市外商投资条例》,发挥好外商投资促进服务平台作用,完善政企合作圆桌会议机制,加快引进和推动重大外资项目建设。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桥头堡,深化与沿线地区经贸投资合作。
着力加强制度创新,更好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
1.全力支持新时代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按照中央支持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决策部署,推动一系列首创性、引领性改革开放事项落地,形成更多标志性经验成果。开展综合性改革试点,深化市场准入“一业一证”等改革。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制定新一轮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方案,探索服务贸易、商事争端解决、涉外法律服务等领域扩大开放。推动“科、产、城”融合发展,打造世界一流张江科学城,加快浦东金色中环发展带建设。
2.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开放。全面落实《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优化营商环境4.0版方案,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试点,落实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专项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将全市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纳入“证照分离”改革,探索行业综合许可制度,推广告知承诺制。落实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与转型升级,深化落实《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实施中小企业创新计划、企业“赋能”行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出台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深入推进能源资源价格改革,制定深化公共资源“一网交易”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和管理办法。全面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序推进重点领域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健全公共信用信息修复常态化机制。深入推进对口帮扶工作,持续提升东西部帮扶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效益和水平。
着力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国际数字之都
1.积极推进经济数字化。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全面落实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方案,加快发展在线新经济,聚焦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新生代互联网经济品牌,建设一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双千兆”城市加速度三年行动计划,新建5g室外基站0个,新增智能快件箱组。深化数字资源开放共享、开发利用和安全保护,加快建设国际数据港,积极推动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建设,探索开展跨境数据流通安全评估试点,加强数据采集、储存、使用、流通、交易等各环节的安全保护。拓展数字消费,推动数字化赋能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建设南京路、虹桥等数字商街商圈示范项目,打造一批智慧购物示范场景;支持直播电商、社交电商、小程序电商等新业态发展,打造直播电商基地。
2.持续推进生活数字化。聚焦医疗、养老、教育、文旅、交通出行、生活服务等领域,打造一批智能化应用场景,发展在线、智能、交互的数字生活新业态。构建智慧化健康服务体系,拓展电子医保凭证应用范围,高标准建设“智慧医保”信息平台,推进医院、远程医疗、智慧养老等发展。开展教育信息化行动,加快建设面向人人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库。加快推进文旅数字化建设,培育壮大电子竞技、在线旅游、网络视听、数字动漫等在线文旅产业,推动智慧博物馆、智慧美术馆、智慧景区建设。加快智能回收箱、取餐柜等社区智能末端配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慧应用项目进社区、进校区、进园区。
3.深入推进治理数字化。深化“一网通办”建设和应用,全面落实“两个免于提交”,推动“一网通办”从政务服务领域向公共服务领域拓展,重点推进11个“高效办成一件事”和10项示范性公共服务场景应用,实现公共服务事项接入基本覆盖、高频事项“一件事一次办”基本覆盖,强化市民主页、企业专属网页主动提醒、精准推送的服务功能。深化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加快智能传感器布设,在疫情防控、道路交通、自然灾害预警响应、危险化学品管控等领域推出一批新的应用场景,推进线上线下业务流程协同再造。推动“两张网”融合发展,促进数据汇聚共享、业务相互赋能、功能深度融合。持续优化智慧公安综合应用系统,加快智慧交通、防范涉网新型犯罪等领域5g应用推广,创新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争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完善统计核算机制,建立统计大数据平台。
着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决守牢城市安全底线
1.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强防线。坚持人、物同防、精准防控,严格落实全流程闭环式管理要求,持续优化口岸联防联控机制,强化进境人员、进口货物防疫检查管理。落实隔离医学观察、物品消毒清洁等措施,完善跨省隔离转运、人员信息共享等机制。强化监测与风险研判,从严抓好重点场所、重大活动防控,医院、学校、养老院等重点机构防疫责任,分级分类做好重点人群防护。稳妥有序开展新冠疫苗接种工作。
2.加快健全公共卫生体系。落实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若干意见,实施第五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快疾控体系现代化建设,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加强发热门诊和“哨点”诊室建设,强化核酸检测能力和疫情防控物资生产能力储备。完善应急科技攻关机制,广泛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优势力量,加大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力度。加快建设市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全面推进市疾控中心新建工程和区疾控中心能力提升项目。
3.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持续完善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运输、食品药品、消防、人员密集场所等安全监管机制。持续强化能源保供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上海第二液化天然气站线项目建设,补齐天然气产供储销短板,守牢能源安全底线。出台实施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落实互联网企业信息管理主体责任,不断提升网络治理能力。完善应急救援和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开展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健全物资储备体系,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健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协调机制,加强风险监测预警,完善常态化安全管控体系,进一步提高城市韧性。
着力推进新城建设和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1.高水平建设五个新城。按照产城融合、功能完备、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要求,高质量规划建设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加快打造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促进新城与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相互赋能、辐射带动。坚持市区联动、以区为主,出台实施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实施意见和行动方案,聚焦特色功能和政策、综合交通、产业发展、空间品质、公共服务、环境品质和新基建等6个重点领域,制定实施一批有突破、可操作的支持政策和项目清单。编制新城规划建设导则,支持新城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高端产业集群,研究制定符合功能定位的人口人才、规划土地等政策机制,高标准配置教育、医疗、文体等公共服务资源,加快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增强新城节点枢纽功能和综合品质。推动南北转型,加快宝山、金山功能布局调整和经济结构升级。实施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功能提升工程、苏州河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工程,推进北外滩开发建设,加快打造外滩、陆家嘴、北外滩“黄金三角”。加快桃浦、南大、吴淞、高桥、吴泾、金山滨海等重点区域转型发展,加快建设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市北高新园、长阳秀带、中以(上海)创新园、西岸智慧谷、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等重要产业载体。
2.大力实施“三园”工程。高标准建设“美丽家园”,完成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32个,启动建设新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20个,探索集中连片建设乡村振兴示范村,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优化工程,有序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1.27万户。高质量建设“绿色田园”,规划建设绿色田园先行片区13个,增加绿色农产品供给;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新建绿叶菜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8个;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加强粮食生产和储备,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高水平建设“幸福乐园”,支持农民非农就业,全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人;深入开展农村综合帮扶,继续推进“造血”项目建设,精准帮扶生活困难农户;推广宝山、崇明等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区经验,加快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3.进一步完善城乡统筹体制机制。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资源配置向郊区倾斜,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双向流动。持续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加快推动特色小镇发展。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加快打造一批区级、镇级特色产业园区,修订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补助办法,持续推进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
着力实施民心工程和民生实事,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1.加强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全面评估完善稳就业措施,精准做好创业扶持、技能培训、就业援助等服务,帮扶引领成功创业1万人,帮助0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采取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加强服务引导等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和规范新就业形态,鼓励多渠道灵活就业。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培训万人次以上,支持培养企业新型学徒1万名。积极筹办第四十六届世界技能大赛。统筹提高养老金、医保、低保等社保待遇标准,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可持续发展。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全面推行“社区救助顾问”。健全养老服务体系,落实《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实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工程,新增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0家、助餐场所个、养老床位张,改建认知障碍照护床位0张,完成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户,完善长护险评估机制和服务标准,发展农村互助性养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开展万人次长者智能技术运用能力提升行动,积极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加强物价综合调控,做好主副食品保供稳价工作。
2.持续改善市民居住条件。大力实施旧区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发挥城市更新中心作用,全年完成中心城区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70万平方米、受益居民3.4万户,完成旧住房更新改造0万平方米,加快推进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工程,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工程。优化住房保障体系,开展第八批次共有产权保障房签约供应并启动第九批次申请工作,建立从“一套房”“一间房”到“一张床”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体系,全年租赁住房形成供应5.3万套(间)左右。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加大住宅用地供应,完善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3.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发展。坚持立德树人,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学龄前儿童善育工程、公办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程,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托育机构,新增普惠性托育点50个,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0所。提升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公办初中强校工程,出台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实施意见,努力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启动实施新一轮“双一流”高校、高水平地方高校、高峰高原学科等建设计划,推动五年一贯制新型高职和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建设,健全终身教育和特殊教育体系。加快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积极争取口腔、神经、呼吸、精神、传染病等国家医学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落户,促进临床研究协同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实施便民就医工程,深化医保制度改革,推进药品和耗材招采机制改革,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医院全面开展预约诊疗服务,启动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提升和标准化建设,全面构建“区域+专科专病”中医医联体新模式,打造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30家,新增园区(楼宇)健康服务点个。实施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建成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上海图书馆东馆、少儿图书馆新馆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影视、演艺、电竞、艺术品、网络文化、创意设计等重点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深化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更多“家门口的好去处”。加快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积极推进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全力办好年世界赛艇锦标赛,实施学校体育场馆开放工程,启动建设一批“都市运动中心”,新建改建健身步道80条、多功能运动场80片、益智健身苑点个。
4.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社会治理创新。启动新一轮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全年完成整治公里。实施停车难综合治理工程,在老旧小区、医院周边新建公共停车泊位个。实施早餐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增早餐示范点家。实施新一轮美丽家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升住宅小区综合治理效能。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实施社区工作者增能计划,加快建设“社区云”二期。持续优化人口综合调控和服务管理。推动扫黑除恶常治长效,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完善信访工作机制,进一步做好社会稳定、矛盾化解和人民建议征集工作。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贯彻落实退役军人保障法,提升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服务保障水平;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强化全民国防教育。
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城市
1.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启动实施第八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强化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实施新一轮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全面实施重型柴油车国6a排放标准。健全入河排污口管理体系,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开工建设竹园-白龙港污水连通工程,加快建设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吴淞江工程新川沙河段、竹园污水处理厂四期等工程,巩固基本消除劣v类水体成效。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完善土壤环境管理制度,强化建设用地和农用地污染风险管控,切实加强固废危废管理。实施第三轮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持续推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巩固生活垃圾分类实效,加快建设生活垃圾中转站,开工建设市固体废物处置中心二期,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2.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持续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践行公园城市发展理念,启动建设环城公园带、环廊森林片区,新建林地5万亩、绿地0公顷、城市绿道公里、立体绿化40万平方米,新增口袋公园等各类公园座。全面完成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第四轮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办好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加快推动节能环保产业与5g、人工智能等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塑料污染治理,落实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制度,推广绿色生活和绿色消费,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加快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
资料提供:委综合处
编辑:陶玉
上观号作者:上海发展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