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试验设备 >> 试验设备市场 >> 黄土状湿陷性处理强夯试验方案
渠道黄土状湿陷性处理强夯试验方案
批准:
审核:
编制:
年月日
目录
一、工程地质概况...-1-
二、试验目的...-2-
三、编制依据...-2-
四、试验前的准备工作...-2-
4.1强夯机具的选择...-2-
4.2强夯试验的技术参数...-2-
4.3确定强夯试验区...-3-
4.4试验区整平...-4-
4.5原状土试验...-4-
五、强夯施工、质量检查和验收...-4-
5.1强夯试验步骤...-4-
5.2强夯试验过程的监测...-5-
5.3强夯试验检测和试验成果分析...-5-
六、拟投入的主要人员和设备...-5-
七、强夯试验中的安全、文明施工措施...-6-
八、强夯试验进度计划...-6-
渠道黄土状湿陷性处理强夯试验方案一、工程地质概况本标段为施工标段,设计桩号为IV93+~IV+,标段长度为7.95km。标段内共有各种建筑物10座,其中:河渠交叉建筑3座,节制闸、退水闸各1座,公路桥4座,生产桥1座。根据设计要求本标软弱地基的强夯处理工程包括:湿陷性黄土强夯处理(Ⅳ96+~Ⅳ97+.3段与Ⅳ97+.3~Ⅳ98+段)面积约9.92万m2。桩号IV93+~IV94+为粘、砂、砾多层结构段,以半挖半填为主,挖方深度一般5~7m。渠底板主要位于黄土状壤土、砂壤土中,局部位于卵石层中;渠坡土岩性主要为砂壤土夹细砂、黄土状土和卵石夹中细砂。卵石和中、细砂层一般呈松散状,渠坡稳定性较差;勘察期间地下水位位于渠底板附近,局部高于渠底板,施工时应采取适当的排水措施,由于地下水具动态变化特征,水位变化受降雨影响较大,建议施工前复核地下水位。建议渠道边坡坡率:黄土状土1:1.50~1:2.00,中细砂1:1.75~1:2.25,卵石1:1.50~1:2.00。渠底板位于强度差异较大的黄土状壤土、砂壤土和卵石层中,存在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黄土状壤土、砂壤土、中细砂抗冲刷能力差,中细砂和卵石层一般具中等~强透水性,渠道存在冲刷、渗漏问题,应采取防渗抗冲刷处理措施。经预测判别,桩号HZ92+~HZ94+渠段上部分布的黄土状中壤土、砂壤土均为可液化土层,场地液化等级属轻微~中等液化,施工时应采取抗液化处理措施。另外,该段地下水位受降雨和地表径流影响变化较大,设计和施工时应予以考虑。桩号IV94+~IV97+为粘砂多层结构,为半挖半填段,挖方深度一般4~6m。渠底板主要位于黄土状重粉质壤土中,局部位于卵石层中;渠坡土岩性主要为黄土状土、粉细砂和中砂,呈互层状或透镜体状分布。桩号HZ96+以后渠段黄土状土具中等湿陷性,施工时应采取相应的压实处理措施;粉细砂、中砂结构松散,抗冲刷能力差,容易产生淘蚀、冲蚀现象,边坡稳定性差;建议渠道边坡坡率:土体1:1.50~1:2.00,粉细砂1:1.75~1:2.25。黄土状土、砂层抗冲刷能力差,砂层具中等~强透水性,渠道存在渗漏、冲刷、淤积问题,应采取防渗抗冲刷处理措施。桩号IV97+~IV+为粘砾多层结构段,以挖方为主,半挖半填次之,挖方深度一般9~16m。渠底板主要位于黄土状壤土、粉质壤土中,局部位于卵石透镜体中;渠坡土主要为黄土状重粉质壤土、重粉质壤土夹卵石薄层或透镜体。上部黄土状土多具中等湿陷性,其湿陷变形对半挖半填渠段渠坡的稳定不利,需采取适当的压实处理措施。卵石多为泥质胶结,岩芯呈散粒状,特别是桩号HZ+~HZ+段渠坡含多层卵石,边坡稳定性较差。其中湿陷性黄土强夯处理面积约7.42万m2,主要为渠道IV96+~IV97+.3、IV97+.3~IV98+段。二、试验目的通过强夯试验确定最佳强夯试验参数,为下一步进行基础处理做好准备工作。三、编制依据《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25-)。等四、试验前的准备工作4.1强夯机具的选择4.1.1夯锤的选择根据规范规定该试验宜采用圆形锤或多边形锤,因圆形锤印易于重合,本工程拟选择圆形锤;本工程夯锤直径2.5m,选择夯锤重20t(KN.m),为铸钢材料,吊环为φ50mm,中心为φmm排气孔。4.1.2起重机的选择拟投入35t吨履带式起重机两台,采用自动脱钩装置,起重能力大于1.5倍锤重,最大落距为10m。
4.1.3自动脱钩装置35t履带式起重机采用自动脱钩装置。拉绳一端固定在锁柄上,另一端穿过转向滑轮固定在臂杆底部横轴上,当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时,开钩绳随即拉紧,而脱钩装置开启,夯锤脱钩下落。同时可保证每次夯击落距相同。
4.2强夯试验的技术参数强夯法加固地基要根据现场的地质情况、工程的具体要求和施工条件进行试验,通过试验确定有关技术参数,包括锤重、落距、夯击点布置及间距、夯击遍数、两遍之间的间隔时间、平均夯击能、加固深度等(通过室内试验测定土的干密度和湿陷系数)。根据本标段实际地质情况,强夯试验区设计初定强夯参数为:单击夯击能KN.m,处理深度5~6m。
试验前后应严格控制夯锤的起吊高度(第一、二遍为10m,第三遍为5m)、夯击点布置及间距(第一遍正三角布置,间距6.5m,第二遍夯点在第一遍夯点之间布置)、夯击遍数(第一、二遍为10击,第三遍为3击)、间隔时间(试验I区为1周,试验II区为2周。)等相关参数。
4.2.1锤重及夯击点布置本工程依据实际情况,选定锤重20t。本工程属大面积强夯,依据设计要求试验拟采用正三角型布点方式,强夯夯锤直径为2.5m。根据规范[JGJ79-]规定,强夯地基采用夯锤中距为夯锤直径的2.5~3.5倍,正三角形布置第一遍夯点本试验取夯锤中距6.5m,第二遍夯点在第一遍夯点之间布置,第三遍满堂布置、夯印搭接1/3锤径。4.2.2夯击击数和夯击遍数强夯击数试验区均采用第一、二遍10击,第三遍3击的夯击参数,根据消散期不同划分为二个区:Ⅰ区消散期为1周(左侧),Ⅱ区消散期为2周(右侧),根据试验数据得到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4.2.3两遍之间的间歇时间前一遍夯击完成后,将工作面推平,间歇时间达到要求后进行下一遍夯击。本工程属于黄土状重粉质壤土,间歇时间拟采用1周(左侧)、2周(右侧)。
4.2.4强夯加固面积按设计要求范围。4.3确定强夯试验区依据招投标及设计文件,本标段桩号IV96+~IV97+.3、IV97+.3~IV98+渠段为渠道黄土状湿陷性强夯处理渠段,强夯前按照设计图纸在夯实外边缘线外侧4m处挖设减振沟,沟深3m,底宽1m,开挖边坡1:0.7,夯实后回填。永久征地结束和机械进场后,经与监理单位协商,确定在湿陷性黄土长度范围内选取一处强夯试验区。试验区位于渠道桩号97+.3~97+.3之间。各试验区的具体划分如下:试验区征地位置及夯点布置见后附图。4.4试验区整平自卸汽车、装载机配合推土机对试验区清基深度不小于30cm,将垃圾及腐质土清理出试验区,以免影响试验效果。4.5原状土试验为不破坏试验区原状土,试夯前在紧邻试验段的相似地质段每个区取样原状土三个点,得出夯前的技术数据,如:各层原状土的含水量、干容重、湿陷性等试验指标,同时绘制出土层深度与含水量、干密度的曲线图。五、强夯施工、质量检查和验收强夯试验开始前,严格控制夯点的布置位置,精确放样,并会同监理人复核强夯点位的现场放样成果,经监理人签认后,方可开始强夯。5.1强夯试验步骤5.1.1清理并平整场地;5.1.2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5.1.3起重机就位,夯锤置于夯点位置;5.1.4测量夯前锤顶高程;5.1.5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开启脱钩装置,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5.1.6重复步骤5.1.5,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次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5.1.7换夯点,重复步骤5.1.3至5.1.6,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5.1.8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5.1.9按照规范要求,夯击遍数时间间隔暂定为1周(左侧)2周(右侧),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全部夯击遍数,最后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5.2强夯试验过程的监测5.2.1宇洋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