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设备

企业生产现场与现场管理

发布时间:2023/11/14 12:35:13   
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http://www.txbyjgh.com/m/

现场一般指作业场所。生产现场就是从事产品生产、制造或提供生产服务的场所,即劳动者运用劳动手段,作用于劳动对象,完成一定生产作业任务的场所。它既包括生产前方各基本生产车间的作业场所,又包括生产后方各辅助生产部门的作业场所,如库房、试验室、锅炉房等。在我国工业企业中,习惯于把生产现场简称为车间、工场或生产第一线

工业企业的生产现场,由于受行业特点的影响,既具有共性,又具有特性。所谓共性,是指有些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所有企业的生产现场是普遍适用的,如所有生产现场都要求生产诸要素的合理配置,都有一个投入与产出转换的效益问题;在管理上都具有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和可控性等特点。所谓特性,主要是指由于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生产规模和生产类型等不同,从而优化现场管理的具体要求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从生产技术特点看,不同行业的生产现场有着明显的差别:钢铁企业是炼铁、炼钢、轧钢;纺织企业是纺纱、织布、印染,即便是在同一个机械制造企业中,冷加工与热加工的生产现场也有很大差异。从技术装备程度看,有些生产现场拥有较多的机械化、自动化设备,技术密集程度较高,如大型化工企业的生产现场,一般都是通过装置和管道设施对原料进行加工;而有的生产现场则以手工作业为主,劳动密集程度较高。从生产规模看,大型企业的生产现场,在人员素质、管理水平、环境条件等方面一般要比小型企业具有较多的优势。从生产类型看,订货生产与存货生产、连续生产与间断生产、单一品种生产与多品种生产、流水生产与成批生产,其生产现场的组织管理方式皆不相同。按产品原则设置的生产现场与按工艺原则设置的生产现场,其组织管理方式也有区别。所以,研究现场管理的重点首先放在共性上,主要揭示生产现场运作的一般规律,但在具体实施时要从企业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出发,注意不同生产现场的特性要求,防止“一刀切”。

有现场就必然有现场管理。现场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对现场的各种生产要素,如人(操作者、管理者)、机(设备)、料(原材料)、法(工艺、检测方法)、环(环境)、资(资金)、能(能源)、信(信息)等,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通过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激励等管理职能,保证现场按预定的目标,实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的生产。现场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企业管理中的很多问题必然会在现场得到反映,各项专业管理工作也要在现场贯彻落实。可是作为基层环节的现场管理,其首要任务是保证现场的各项生产活动能高效率地、有秩序地进行,实现预定的目标任务;

现场出现的各种生产技术问题,有关人员在现场就能及时解决,不等、不拖、不“上交”。从这个意义上说,生产现场管理也就是现场的生产管理。

现场管理有以下特点:

一、基础性

企业管理一般可分三个层次,即最高领导层的决策性管理中间管理层的执行性管理和作业层的现场管理。现场管理属于基层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基础扎实,现场管理水平高,可以增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可以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以及各项计划、指令和各项专业管理要求,顺利地在基层得到贯彻与落实。如果“以包代管”,认为只要实行内部承包,就可以放松现场管理,那就会出现效益下降,浪费严重,管理混乱等不良后果。优化现场管理需要以管理的基础工作为依据,离不开标准、定额、计量、信息、原始记录、规章制度和基础教育。

基础工作健全与否,直接影响现场管理的水平。通过加强现场管理又可以进一步键全基础工作。所以,加强现场管理与加强管理基础工作,两者是一致的,不是对立的。

二、系统性

现场管理是从属于企业管理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过去抓现场管理没有把生产现场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综合治理,整体优化。往往抓了某一个方面的工作改进,忽视了各项工作之间的配套改革;比较重视生产现场的各项专业管理,但忽视了它们在生产现场中的协调与配合,所以收效不大。现场管理作为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这个系统的外部环境就是整个企业,企业生产经营的目标、方针、决策和措施都会直接影响生产现场管理。这个系统输入的是人、机、料、法、环、资、能、信等生产要素,通过生产现场有机的转换过程,向环境输出各种合格的产品、半成品或劳务。同时,反馈转换过程中的各种信息,以促进各方面工作的改善。生产现场管理系统的性质是综合的、开放的、有序的、动态的和可控的。系统性这个特点要求生产现场必须实行统一指挥,不允许各部门、各环节、各工序违背统一指挥而各行其事。各项专业管理虽自成系统,但在生产现场也必须协调配合,服从现场整体优化的要求。

三、群众性

现场管理的核心是人。人与人、人与物的组合是现场生产要素最基本的组合,不能见物不见人。现场的一切生产活动、各项管理工作都要由现场的人去掌握、去操作、去完成。优化现场管理仅靠少数专业管理人员是不够的,必须依靠现场所有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动广大工人群众参与管理。生产工人在岗位工作过程中,按照统一标准和规定的要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以及实行岗位工人之间的相互监督。工人自主管理,开展职工民主管理活动,必须改变人们的旧观念,培养工人大生产的习惯和参与管理的能力,不断提高工人的素质。随着企业中青年工人的比例迅速提高和老工人相应地逐步减少,现场生产工人的素质已影响到现场管理水平的提高。工人素质中突出的是责任心问题。有了责任心,工作就主动,不会干的可以学会。如果没有责任心,再好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也无济于事。提高工人素质既不能任其自然,也不能操之过急,要从多方面做过细的工作。

四、开放性

现场管理是一个开放系统,在系统内部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经常需要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与信息反馈,以保证生产有秩序地不断进行。各类信息的收集、传递和分析利用,要做到及时、准确、齐全,尽量让现场人员能看得见、摸得着,人人心中有数。例如,需要大家共同完成的任务:如产量产值、质量控制、班组核算等,可将计划指标和指标完成情况,画成图表,定期公布于众,让现场人员都知道自己应干什么和干得怎么样。与现场生产密切有关的规章制度,如安全守则、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等,应公布在现场醒目处,便于现场人员共同遵守执行。现场区域划分、物品摆放位置、危险处所等应设有明显标志。各生产环节之间、各道工序之间的联络,可根据现场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必要的信息传导装置。例如,生产线上某个工位出了故障,流水线就会自动停下来,前方的信号灯就会显示出是第几号工位出了毛病。

五、动态性

现场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是在投入与产出转换的运动过程中实现的。优化现场管理是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在一定条件下,现场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生产技术条件稳定,有利于生产现场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但是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采用,原有的生产要素组合和生产技术条件就不能适应了,必须进行相应地变革。现场管理应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对生产要素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合理配置,提高生产现场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所以,稳定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变化则是绝对的。“求稳怕变”或“只变不定”都不符合现场动态管理的要求。

企业生产现场管理企业生产现场管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5867.html
------分隔线----------------------------